I.AM. 睿譯

I.AM. 睿譯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Mihi vero, inquit, placet agi subtilius et, ut ipse dixisti, pressius. Fortasse id optimum, sed ubi illud: Plus semper voluptatis? Duo Reges: constructio interrete. Quaesita enim virtus est, non quae relinqueret naturam, sed quae tueretur.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2:14

日文小身世

日語,全稱日本語,是日本國的官方語言。語言系屬有爭議,有人認為可劃入阿勒泰語系,也有日本學者認為是孤立語言(有些日本學者繼而提出韓日-琉球語族的概念、並認為日語從屬之)或日本語系。它是一種膠著語,而書寫體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漢字。

日語有兩套表音符號:平假名(平仮名)和片假名(片仮名)、同時也可以使用羅馬字(ローマ字)書寫成拉丁字母。日常生活多使用假名和漢字,羅馬字多用於招牌或廣告,日語漢字的注音不用羅馬字而用平假名。和日語相近的有琉球語。概說日語主要使用於日本。在日本統治臺灣、朝鮮半島、東南亞、大洋洲和中國部分地區的時候、當地人被強迫學習說日語、並且被強迫起日語名字、所以現在仍有人可以同時講日語和本地語或更熟練地使用日語。

在很多定居於美國加州和巴西的日本移民中、有一些也會說日語。他們的後裔雖然有日語名、但是卻很少能熟練地使用日語。日語屬於黏著語、通過在詞語上粘貼語法成分來構成句子,稱為活用,其間的結合並不緊密、不改變原來辭匯的含義只表語法功能。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的區別。不同行業和職務的人說話也不同。這個方面體現出日本社會森嚴的等級和團隊思維。

日文翻譯中的敬語發達。敬語的使用使得公眾場合下的日語十分典雅。但過於繁複的語法使得學習敬語異常困難。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練掌握。同樣敬語發達的語言還有朝鮮語、蒙古語等。日語的發音很簡單、只有五個母音音素和為數很少的輔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種發音總共只有不超過100個。

和日語發音類似的有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一般來說、這三種語言的發音中輔音和母音的比例接近1:1。日語的辭匯十分豐富、數量龐大、大量吸收了外來語。一般辭匯(不包括人名和地名)有3萬多個(1956年)。(參看日文翻譯的辭彙)和阿勒泰語系、南島語系都有密切的關係,受漢語影響很大、吸收了本來作為漢藏語系特點的聲調和量詞、因此使日語的語言學歸屬變得十分複雜。語言學家對於日語的起源存在不同的意見。

講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的人會發現日語的短母音–a、i、u、e、o的發音與那些語言很相近。長母音-aa、ii、uu、ei、ee或者oo的發音長度為短母音的兩倍(儘管ei經常被發作兩個母音)。長短母音間的區別很關鍵,因為它會改變一個詞的意思。

輔音是k、s、sh、t、ch、ts、n、h、f、m、y、r、w、g、j、z、d、b和p。摩擦音sh(如英語中的”shoot”)和破擦音ch、ts和j(分別如英語中的”charge”、”gutsy”和”jerk”)被當作單輔音。g的發音通常都如英語”game” 中的濁輔音,而不是 “gene”中的那種g的發音。

與英語一個主要區別是,日語沒有重讀的重音:每個音節的重音相同。英語音節有時會被拉長,但在日語中,一連串的音節在發音時如節拍器一樣規則。跟英語一樣,日語有一種高低聲調的重音系統。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8

在翻譯世界裡的蛻變期

第一階段:自認精通,什麼都敢翻譯;查詞典一般只看第一個詞義,想當然的譴詞措句;經常看到別人的錯誤,看不到跟別人的差距。

第二階段:能判別出自己的錯誤,也能體會到別人的長處;為了個別詞句,可以花上幾十分鐘查對詞典、搜尋網路、尋求説明;對自己的英文翻譯能力從不滿足,每一次重新校對都能校出問題。

第三階段:既有嚴格的英文翻譯標準,也知道妥協的分寸(清楚掌握可以交稿的尺度);樂於接受別人的建議,也善於指點別人的錯漏。

第四階段:獨成一家,遊刃有餘;虛懷若谷,樂在其中。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8

啥咪! 英國每年花100億英鎊翻譯!!

提供服務,提供翻譯,究竟所涉及的金額要多少?《種族歧視條例》尚未實施,金額多少,難作統計。不過,外國翻譯費用數目動輒數以十億計,而翻譯與否,隨時不單是種族權益問題,亦涉及政治角力。目前歐盟便向成員國提供超過二十種語言翻譯,根據歐盟資料顯示,二○○五年歐盟的翻譯開支為十一億二千三百萬歐元,即大約一百一十億港元,占歐盟平均每年開支百分之一。

雖然按歐盟人口攤分計算,平均每人一年的開支大約是二點二八歐元,不過芬蘭代表Alexander Stubb曾經提議,應該將翻譯語言減至三種,這樣歐盟每日會議即場傳譯的費用已經可以減少八千九百萬歐元。
在歐盟內,超過一半人口都懂得說英文,但語言問題也是政治議題,有尊重不同族裔之意,同時也讓不同種族人士都能夠透過英文翻譯,知悉歐盟所做的工作。所以,歐盟提供翻譯語言種類,只會隨著成員國數目而增加。二○○七年,隨著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加入,歐盟提供的語言傳譯種類便增至二十三種。

至於在英國,根據英國廣播公司二○○六年底所做的調查顯示,保守估計,英國政府因為要向少數族裔提供翻譯,每年開支至少要一百億英鎊,即大約一千一百億港元。當中,地方議會的相關開支是二千五百萬鎊,員警開支是二千一百萬鎊,國家醫療服務(NHS)開支是五十五萬鎊,而法庭開支是一千萬鎊。英國的《種族關係法》(Race Relation Act)只是簡單說明,少數族裔有權得到所需要服務;至於要多少翻譯,並沒有清楚規定。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7

我能成為一位譯者嗎?

一般認為,英文翻譯者至少要通曉兩種語言,但這還遠遠不夠。要成為一名稱職的譯者,還必須熟諳兩種文化,這樣才能意會”弦外之音”。譯者應該能夠領會原語文本中有意含蓄的內容,並把它們恰如其分地在譯文中表達出來。實際上,許多譯文過於冗長,因為譯者認為他們必須把原語文本中的每個詞或每一個暗含都毫無遺漏地表達出來。

儘管在掌握一門語言的過程中,常常不得不犯一些錯誤,但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還是可以學會的。然而,吸收兩種文化就必須身臨其境,耳濡目染。不過也有一些稱職的英文翻譯者,從來就沒有機會在所學外語的國家中生活過,因而他們不得不進行大量閱讀。當然,這些人只是例外。專門翻譯古語言文獻的譯者,常常面臨雙重的不利因素,一是這類文獻的數量和類型有限,二是無法向提供文獻的人請教。

除了精通原語和譯語外,譯者常常還要具備一個或多個領域的知識,如航空學、化學、人工智慧、力學、會計學、國際法、醫學或農學。這些領域需要稱職的英文翻譯,報酬也比較豐厚。不過有些平常實用的領域也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如電視機維修手冊、風味菜譜和建築規程。

一般說來,根據所受教育的層次可以對不同程度的專業知識進行分類:(1)大多數中學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如商業信函和提單;(2)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3)某一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識。然而,正規教育並不總是衡量知識的可靠標準,特別是在全球教育水準滑坡的時候。

譯者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只知道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和瞭解原語文本的內容還是不夠的。在一定程度上講,寫作技巧是可以教會的,但要寫得清晰流暢,還需要特殊的天資。如果譯者有意專門從事抒情詩歌、小說、戲劇、通俗散文這類文學體裁的翻譯。他們自身就應具備駕馭這類語篇的能力。

英文翻譯寫作能力可以分為三個層次:(1)能夠寫作通順得體的信函,有效的新聞報導和個人記述;(2)能夠寫作某一專業領域的技術論文或技術文章;(3)能夠創作優美的散文和詩歌。不過,這裡也潛藏著某種危險:某些富有創造力的譯者,常常不滿足於認同原作者的思想,而硬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原作者。

對於譯者來說、或許最大的壞處是在他們還沒有掌握必要的語言技巧、專業知識和寫作能力之前,就開始承擔翻譯工作,結果他們長期實踐養成的壞習慣看起來非常”自然”,無法輕易改掉。只要對世界各地的語言譯品進行認真廣泛的研究就會發現,足有一半譯文遠未達到應有的水準。甚至在文學著作領域,許許多多出版商都滿足於出版劣質譯作:一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何謂優秀的譯作,二是因為約請優秀的譯者進行翻譯,既費錢又費時。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7

英文的祖先..哇!! 酷~

早期日爾曼人部落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西元 449 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邀請“盎格魯的親戚們”來幫助他們對抗皮克特人。作為回報,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士。康沃爾與愛爾蘭存活了下。這些入侵者的語言英文翻譯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弗裏西語極為相象。 English、 England 和 East Anglia 這三個詞分別是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辭彙 Englisc、 Englaland 和Angelcynn 發展而來。

1066 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辭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進化為中古英語。 1500 翻譯社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翻譯社。近代英語在英文翻譯莎士比亞所處的時英文翻譯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 1800 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英文翻譯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與英語最接近的無疑是弗裏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被在荷蘭北部弗裏斯蘭省的大約 50 萬人使用。一些人認為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個獨立語言,而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個方言。蘇格蘭語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語言。除了弗裏西語外最接近英語的就是在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翻譯社撒克遜語。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 11 世紀征服英國,帶來大量法語辭彙,極大的豐富了英語。

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除了倫敦,其他的地方都帶有地方口音,如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愛爾蘭英語等。但是最近幾翻譯社年,隨著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強大,美國口音的英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方言”了。

在公共場所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禁止入內”、“禁止踏草坪”以及“違者罰款”等字眼。對大多數人來說,見到這些字眼已不覺著有什麼不妥。但仔細推敲,這些語言給人一種居高臨下,含有命令的意味。

隨著國門的打開,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以及人口素質的提高,我們再看這些警示牌總有一種不舒服感。“禁止”英文翻譯 就是“Don’t”。使用“Don’t”口氣比較生硬,不委婉。如“Don’t pick the flowers”(禁止摘花),“Don’t throw something out of the train”(禁止往車窗外扔東西),“Don’t tread on the lawn”(禁止踐踏草坪),“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嘩)等。當然這些句子無論是在語法上還是意思上都是非常正確的,但是語氣顯得很重,給人一種距離感。營造一種快樂隨意的氣氛,讓大家身心愉快,一定的提醒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生硬。

英語是一種比較強調委婉的語言,在公園這樣的地方一般不使用Don’t這樣生硬的詞。如第一句“禁止摘花”可以譯做“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 please . ”或者“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please.”這兩句表達的是一個意思,但讓人讀了很舒服,使人不自覺地生出一種愛花的心情,把愛花當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跟豎牌子人的心情相一致。“take care of ”帶有擬人色彩,將花看成是一個baby(孩子), 要人們像愛護和關心baby一樣去愛護花木。如此,這個牌子的目的便達到了。再比如,“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嘩)這種牌子也經常看到,我們完全可以將它譯為“Quiet , please.”既簡練,又標準。因此公共場合不用“Don’t”照樣能夠達到如期的效果。

同漢語一樣,同樣的意思在英語中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不同表達方式的差別往往在於語氣和情感,而語氣和情感的選擇又取決於具體的環境,所以英語標示的英文翻譯 一定要考慮具體的場合與物件,考慮被提示物件的閱讀心理與情感,意思正確只是翻譯的第一步。

此外有些公共場所的提示語在英語中有其固定的用法如“No spitting”(禁止吐痰),“No smoking”(禁止吸煙)等等,但No與Don’t不一樣,它更多地被用在中性語境中。我們見到“不許動”,腦海中立即閃現”Don’t move”, 而事實上外國員警所說的卻是“Freeze”,或者“Hold it”。見到“動我就打死你”自然想到“If you move, I’ll shoot you.”,而外國員警常說的卻是 “Move and you are dead, man.”所以,我們應該掌握外國員警在類似情況下會怎樣表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表達習慣,用英文詞把它說出來,雖然有時也可達意,但畢竟不是地道的英語。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7

英文“CHINA”的來由

現在國際通用的英文翻譯是: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關於英文“CHINA”一詞的來歷,一直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來源於瓷器一詞,因為在英語中,中國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認為,“CHINA”一詞的產生與兩千多年前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有關(英文中“秦”的翻譯是“CHIN”),還有一種觀點則把“CHINA”與茶葉掛上了鉤。

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周啟澄曾在2002年公佈了他的一項研究成果。這位元精通多種西方語言的博士生導師通過對西方語言演變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認為“CHINA”(中國)一詞來源於中國的絲綢。
周啟澄教授是在2002年的《中國古代紡織品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上,向與會的國內外考古專家發表這一研究成果的。
周啟澄教授從西方語言演變歷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進行考證,認為“CHINA”一詞來源於絲綢。
按照歐洲語言的演變歷史,周教授對絲綢與“CHINA”一詞之間的關聯作了解釋。他認為,在希臘文明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歐洲,於是希臘文中也出現了“絲”這一辭彙,希臘文中“絲”的發音與中文相近。
隨後,在拉丁文中,“絲”的發音已經基本與以後“CHINA”的發音相近,在法文中,“絲”的拼寫則為“CHINE”,與英文“CHINA”的發音與拼寫已經非常接近,最後再從法文正式“過渡”到了現在的“CHINA”一詞。
周教授還找到了其他旁證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說,英文在對“中日甲午戰爭”的翻譯中,中國被譯成“SINO”,這與拉丁文中的“絲”比較接近,而在印度語中,“絲”被稱為“CINA”,後來口譯成“支那”。
周啟澄認為,絲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載體,在西方人眼裏,絲綢是中華古代燦爛文明的象徵,因此,英文中“中國”的翻譯“CHINA”源自絲綢就順理成章了。(以上引用教育網資訊)
由此可見,用china來代表中國,是明顯帶有一種蔑稱的意思,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英文來代表中國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用AURORA(震旦),震旦在古印度語(梵語)中是”日出東方”的意思。中國在印度之東,古時就被視為東方古國。AURORA在希臘文中是晨光女神,拉丁語系為早上的意思,而在現代美語中被翻譯為”黎明的女神/極光”。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7

翻譯英文時問題543!!

翻譯英文時問題543!!

一、一些原義並無否定意思的形容詞和別的詞搭配有時可譯成否定句

1. These goods are in short supply.
這些貨物供應不足。

2. This equation is far from being complicated.
這個方程一定也不複雜。

二、為了使譯文自然流暢,讀起來順口,在一些形容詞前可根據上下文內容加上副詞“很”、“最”等字

1. It was as pleasant a day as I have ever spent.
這是我度過最愉快的一天。

2. It is easy to compress a gas.
氣體很容易壓縮。

三、有時可將英語的“形容詞+名詞短語”譯成漢語的主謂結構

1. She spoke in a high voice.
她講話聲音很尖。

2. This engine develops a high torque.
這台發動機產生的轉矩很大。

四、如果一個名詞前有幾個形容詞修飾,英文翻譯時應根據漢語習慣決定其順序

1. a large brick conference hall
一個用磚砌的大會議廳

2. a plastic garden chair
一把在花園裏用的塑膠椅子

五、英語中一些表示知覺、情感、欲望等心理狀態的形容詞同連系動詞構成複合謂語時,翻譯時可將形容詞譯成動詞

1. You are ignorant of the duties you undertake in marrying.
你完全不懂你在婚姻方面承擔的責任。

2. Such criticisms have become familiar in his later commentaries on America.
類似的批評在他後來寫的評論美國的文章中屢見不鮮。

3. He is truly sorry for his past, and he has undertaken to give up motorcars
entirely and for ever.
他誠懇地懺悔過去,並保證永遠不再玩汽車。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譯好形容詞是使譯文通順、流暢的一個環節。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7

遇到髒話怎麼翻?

世界上大概沒有哪一種語言文字不帶粗語、髒話的成分。特別是文學作品裏,粗語、髒話時有所見(所聞)。我們用母語演講、寫作時完全可以做到少用或者不使用這類不文雅的字眼,但在作英文翻譯時就身不由己了。

對原作中所出現的粗鄙字眼,即所謂“四字母詞(four letter words)”如果避而不譯,或者在翻譯時隨便加以“淨化”,說得輕點就是不“信”,說得重點是對原作的歪曲。無論原話有多“粗”、多“髒”,它們畢竟是原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文學作品中,出自某些人物之口的詛語、粗話,正是他們心理活動、情緒變化的寫照。也是作家藉以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英文裏最常見的詛語恐怕非“damn”一詞莫屬了。另外,“son of a bitch”也常用作罵人的話。

對這些“老牌號”詛語,漢語裏似乎已有相對固定的譯法,前者多譯作“該死”,後者常譯為“婊子養的”或“狗狼養的”。有“老牌”就有“新秀”。發現,“shit”一詞作為詛語,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在當代文學作品裏,在人物的對話中,該詞的出現頻率相當高。不僅男人將其掛在嘴邊,女流之輩也頻頻使用;不光成人說,小孩也會用;受過良好教育者時不時要用到,更不用說那些缺少修養的”大老粗”們了。凡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表示厭煩、不滿、困惑想發牢騷時,人們動不動就是“shit”。正因為該詞可用來表示多種複雜的心態和情緒,在英文翻譯成漢語時譯者就得多一個心眼,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英漢詞典所列舉的那麼幾個有限的選擇上,而應根據上下文和其表達的不同含義,在漢語裏挑選感情色彩相應或相當的同語加以表達。

週一, 08 十一月 2021 11:46

“減肥”的英文要怎麼說…

炎炎夏日, 減肥又變成個重要的話題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減肥”的英文要怎麼說…

其實”減肥” 的英文有很多種說法, 要看你要講的意思是哪一種囉..

 一般教材會教大家 be on a diet / go on a diet 是 ”減肥”
( 特別注意它是要加 a 的 )
但兩者的意思不太一樣
大家要先了解的是, 其實 diet 這個字是指一個人所吃和喝的全部東西總稱
中文的 ”飲食” 和它很接近
所以當一個人說 I’m on a diet. 時, 意思是他現在吃喝的是 ”某種” 特殊的食物內容組合
為了減肥而有和平常不一樣的飲食當然可以用這個講法
但是一個有糖尿病或因其他疾病必須有特殊飲食的人也可以說 I’m on a diet.
“I’m on a diet.” 是指現在有特殊的飲食
go on a diet 則是指要開始使用特殊的飲食
比如: I’m going (to go) on a diet tomorrow.
The doctor says Tim has to go on a diet.
如果希望別人不要誤會你是指因健康問題而有特殊飲食
就把 diet 直接當動詞用
比如: I’m dieting. 真的就只有 ”節食” 的意思
”減肥” 也可以說 I’m trying to lose weight.
或是 I’m on a weight loss plan / weight loss program. (進行一套減肥計畫)
要減少體重是 lose weight
”變胖” 則是 put on weight (不要講什麼 become fat )
比如: Tim has put on a lot of weight lately.
She’s put on at least five kilos in the past month.
如果看到女生的朋友, 想討她歡心, 就問: Did you lose weight?
問人家的體重則是 How much do you weigh? (注意是動詞, 結尾沒有 t )
最好不要問 How heavy are you?
因為對於某些較敏感的人來說, 那會有暗示他是 heavy (重的) 意思哦~

第 13 頁,共 25 頁

I.AM. 睿譯聯繫方式 03-3922006
I.AM. 睿譯Line帳號 iam688
I.AM. 睿譯信箱info@imtranslationweb.com

Follow Us